2022年11月21日15:50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316426155325”,當雲南曲靖市委黨校團委書記陳萌萌的PPT上出現這一串數字時,聽講座的人都好奇地睜大了眼睛。
通過這一串數字,陳萌萌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精髓要義進行了宣講。她指著數字中的“13”說,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青年”一詞被總書記提到13次,足見青年在總書記心中佔據著重要位置。
11月16日至18日,在雲南共青團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骨干培訓班上,來自團中央、社科院、高校的領導、專家,為高校、基層團委、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少先隊輔導員等150余名青年骨干進行了線下授課,全省部分青年講師團成員和紅領巾巡講團成員在線上參加了培訓。為精准找到面向青年宣講的結合點和著力點,線下參訓學員分小組交流、討論,集體備課、“磨課”,互相切磋,並進行了試講。
“給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受邀為雲南青年骨干授課的團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湯杰認為,給青年講好黨的創新理論要有“兩不”原則:“不講偽方法,不說違心話”。他指出,“青年化”不是“低幼化”、不等於“青年話”、要超越“學生腔”。
“青年化”闡釋的方法,應該是“新思想+真問答+好故事”。
湯杰還提醒大家,不要把思想碎片化為幾句“金句”、幾條政策、幾項成就,而是要整體武裝頭腦,使其發揮框架作用。
對此,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委組織部三級主任科員凌振興深有同感,他說:“宣,是宣傳、擴散,讓信息通達﹔講,是講理論、體系,引發思考。宣講水平要提高,除了理論基礎,還必須培養觀察力、信息捕捉能力。”
“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一定得搞明白要‘講什麼’‘怎樣講’”“穿插小故事,能更生動”“宣講不要空喊口號,挖掘雲南優秀青年的故事,以此作為宣講的切入點”……在小組集體備課中,大家認為,專家指導幫扶,傳授宣講技巧,自己讀懂文本,加強理論學習,十分重要。“給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豐富多彩的宣講形式讓人“還想聽”
“以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表達,才能耕好面向青年講好中國理論、中國故事的‘責任田’。”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團委副書記伍孟珺說。
在試講中,走上講台的凌振興和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講解員張鑫,用情景劇的方式講述了文山州丘北縣仙人洞村的10年發展之路。他們還用5個“不”總結了仙人洞這個“中國十大美麗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的特色:“房子蓋矮不蓋高、臨湖退房不餐飲、湖邊客棧不賣飯、客棧有院不用鎖、自主經營不當包租婆”。他倆配合默契的表演和風趣的宣講,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現場笑聲不斷。
在雲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李春亭看來,宣講形式的豐富多樣,會大大提高宣講的效果。
2016年以來的每個暑假,雲南民族大學理論宣講團的學生都會分別前往雲南11個人口較少民族與“直過民族”聚居區,用民漢雙語進行理論政策宣講。白天,村民要干農活,宣講團就利用晚上的時間,在村支書的帶領下,與村民一起圍坐在火塘邊交流。在火塘夜校,學生用精心制作的課件和音視頻,教村民學會說國家通用語言。大家還圍著火塘跳民族舞、唱民族歌。無論到哪個村,參加學習的村民人數都超出了宣講團的預期,有時現場教學不得不從室內搬到室外。村民都說,大學生講的課“及時、鮮活、接地氣、還想聽”。
“火塘對於少數民族來說,是一個取暖、照明、做飯、睡臥、聚會議事的重要場所。”雲南民族大學拉祜族學生李秋姣說,“小時候,我們每天都一起圍坐在火塘邊,聽老人講故事、講道理。如今,我們在火塘邊開夜校,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村寨。”
讓宣講團成為行走的思政課堂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李春亭認為,除了自己宣講,還應該指導、帶動青年大學生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宣講,以理論宣講育人,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讓宣講團成為一個行走的思政課堂。
從2016年至今,雲南民族大學6400余人次大學生在雲南各地1330個村寨開展了宣講和志願服務。今年8月,該校理論宣講團被遴選為“永遠跟黨走”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繼續通過假期大學生返鄉,在邊疆民族地區開展民漢“雙語”宣講。
“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到基層宣講黨的理論,讓我感受到真理的味道是甜的。”雲南民族大學團委學生兼職副書記楊俊峰說。
2021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楊浩馬也認為,這一活動讓他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真正理解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含義。
目前,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在雲南備受重視。11月11日,雲南省委教育工委與雲南大學舉辦了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集體備課會,省外專家與省內14所高校的相關負責人進行了交流研討。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邀請專家學者進行業務指導、教學示范、分享教學經驗,提高了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集體備課的效果和質量。(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