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09:01 來源:中國青年報
“黃瑩醫生在嗎?”
在公交車、地鐵上輾轉1個多小時后,70歲的代彩梅敲開武漢市硚口區漢水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大門。
近幾年來,這樣長的路程,代彩梅每3個月至少重復一次。她患有高血壓,黃瑩醫生曾為她建立健康檔案,並有針對性地為她治療。每次檢查報告單出來后,黃瑩都會逐一講解每項指標的最新數據以及對應的身體狀況,再給出具體建議。
這讓代彩梅感到“踏實”。現在,即使並不住在黃瑩負責的轄區,她仍堅持來這兒做體檢。
2010年,從江漢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不久的黃瑩來到硚口區,成為一名社區醫生。沒多久她就發現,整天坐在社區醫院裡看診,看似“省心”,其實對於轄區內居民的整體健康情況了解並不夠,工作難以推進。
恰逢武漢市啟動了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黃瑩拎著出診包,挨家挨戶上門走訪。當時,居民們普遍更願意信任三甲醫院,面對黃瑩的來訪,大多是不解和懷疑:“社區醫院?來干什麼的?”“是正規醫生嗎?”有的居民甚至不願開門,她隻能隔著鐵門講解簽約政策。得到的回答經常是“不用”“不需要”。
這一度讓黃瑩有些沮喪,但她仍選擇繼續走下去。她給自己立下規定:3個月內把轄區負責的百余戶居民全部走訪一遍。一下午隻能走訪十幾戶,她就擠出時間,兩次、三次……直到全部走訪完為止。
一天晚上9點左右,黃瑩突然接到自己走訪過的居民姚女士的電話。這是一位老年高血壓患者,求助稱突然頭昏、胸悶。黃瑩不敢耽誤,立即趕到姚女士家中檢查、治療。直到凌晨,姚女士情況穩定后,黃瑩才回家休息。
過了不久,有居民開始主動來找她建檔簽約:“看到你這麼晚還上門給老人家看病,我們也想請你當咱的家庭醫生。”
這件“小事”,給黃瑩帶來啟發:“把每項工作做細致,居民是有感受的。時間久了,你是為了應付工作、做做樣子,還是用心提供優質服務,大家心裡都有杆秤。”
黃瑩的辦公桌上,擺放著近一年裡轄區內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檔案。一欄欄表格中,姓名、病情、用藥、聯系方式、備注等信息清晰可見。由於經常翻閱、補充,表格的邊角已經微翹,顯得有些陳舊。
定期隨訪時,患者身體最新指標如何,她都會在表格裡添上一筆,“像記賬一樣”。為不漏掉每位患者的情況,每次隨訪,她都要拍照存檔。患者的照片塞滿了她的手機相冊。
黃瑩認為,在基層做全科醫生,工作不能停留在“治病”上。“專科醫生是治大病,把人從生死邊緣拉回來﹔我們社區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對居民做好健康管理,做好‘醫防融合’。”
2018年7月,在黃瑩的帶領下,“黃瑩家庭醫生志願服務隊”成立。在養老院開展健康知識講座﹔為行動不便的居民提供預約上門服務﹔為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體檢……服務隊常年為居民送去生活化的健康幫助。
起初,社區可供使用的場地不多,有時候巡診地點就設置在路邊,碰上大熱天也隻能晒著。對黃瑩來說,這些都“不算事兒”。她琢磨最多的是怎樣把手上的工作做好、讓居民受益。
比如,患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常年吃藥,對肝腎損傷不小。“一些老年人身體不舒服,有時是肝腎功能異常引發的並發症,需要早發現早控制、用合適的藥。”黃瑩要求志願服務隊,為老人免費體檢時,遇到肝腎功能異常的病人要格外留意,及時作相應處理。
常年一起工作,漢水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王燕注意到,黃瑩“特別有耐心,會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轄區七八十歲的老年人較多,有的聽力下降,一句叮囑需要醫生重復好幾遍。黃瑩打著手勢、把醫囑寫在紙上,從沒不耐煩過。有的老人需要住院治療,黃瑩會追著詢問康復情況,手機備忘錄裡也會記上老人出院后的復查時間,並做好提醒。
上門巡診,不是做完量血壓、聽心率等基本檢測就結束。黃瑩會格外留意觀察異常情況。一次,一名老人小腿腫脹,她發現后建議去醫院仔細檢查。老人后被確診為慢性心衰,好在及時發現、處置,病情得到了控制。
10多年來,在一次又一次巡診、隨訪中,黃瑩收獲了越來越多的支持。在她和團隊其他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團隊的居民慢性病規范管理率已由不足30%提升到75%。黃瑩帶領團隊與2000余名居民簽訂了家庭醫生服務。眼下,不少像代彩梅一樣已搬走的居民,還會來找黃瑩看病。
這份來自身邊居民沉甸甸的信任,成為黃瑩最珍視的職業榮譽感。她想好了,要“把這個工作10年、20年地持續做下去,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周雨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