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4日09:05 來源:光明日報
胡福明 新華社發
在光明日報社的社史展廳內,珍藏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文的7張報紙改樣。如今報紙已經泛黃,但上面被紅筆圈改過的痕跡依然清晰。
這篇拉開了中國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序幕的評論員文章,全文6200多字,發表於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被譽為“春風第一枝”,成為黨和國家實現歷史性偉大轉折的思想先導。
文章的主要作者胡福明今年已84歲高齡,雖至耄耋之年,但一貫勤於閱讀、思考的他,依然保持著驚人的記憶力和清晰的邏輯。
1976年10月,“四人幫”倒台。與許多在“文革”中經受磨難的人一樣,胡福明認為“四人幫”垮台了,束縛這個國家發展的一系列枷鎖自然會被打破。然而,1977年2月,“兩個凡是”出來后,撥亂反正變得寸步難行。
“我意識到,如果不打破‘兩個凡是’的思想枷鎖,全國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撥亂反正的期盼就不可能實現。”出於理論工作者的責任感,胡福明暗下決心,要針對“兩個凡是”寫一篇文章。
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批判“兩個凡是”錯誤,不能直抒胸臆,這是胡福明面臨的難題。經過反復思考,胡福明終於琢磨出了辦法:把林彪的“天才論”和“句句是真理”作為“兩個凡是”的替身來批判,因為它們本質上都是唯心主義的先驗論。
1977年7月,經過一個月的埋首寫作,胡福明完成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的初稿,並把稿子寄給了《光明日報》。
隨后這篇文章經過多人參與、數易其稿,文章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為題,先在中央黨校的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發表,第二天刊登在了《光明日報》頭版。文章發表后,很快引發了一場席卷神州大地並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
一篇文章改變歷史,這是作為一個學者值得無比驕傲的事情。然而胡福明認為,這是他應該也是必須去做的。書生本色,是他很看重的身份,而一個讀書人最大的武器,是思考與表達。
20世紀80年代,胡福明離開南大,調到江蘇省委工作,歷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省委常委、省委黨校校長、省政協副主席等職。這位始終追求真理的學者,站在時代潮頭思考,陸續寫了《蘇南鄉村企業的崛起》和《蘇南現代化》等著作,持續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進展。
近年來,東南大學教授郭廣銀和胡福明常在各種會議上見面。郭廣銀注意到,胡福明經常用深入農村鄉鎮、企業廠礦、蘇南蘇北、東部西部調研的第一手資料分析形勢,提出問題,發表建議,一直不失一個學者對現實的敏感。
胡福明說,他目前正潛心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我在思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要求是什麼,怎麼實現、怎麼發展。”
這個一直走在思索路上的時代老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穩步向前,不斷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本報記者 鄭晉鳴 本報通訊員 許應田)
相關專題 |
· 最美奮斗者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