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4日13:24 來源:內蒙古日報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部邊疆,橫跨東北、華北、西北,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是“三北”地區重要的生態防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強調指出:“內蒙古的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也關系東北、華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
自治區黨委、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托,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堅持走綠色富區、綠色惠民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實現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持續雙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綠染黃沙讓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秀美、牢固。
鋪染生態北疆的最美底色
初秋的午后,在赤峰市敖漢旗三義井林場,2000畝樟子鬆如同衛兵列隊,在陽光下顯得越發翠綠。
“樟子鬆是內蒙古抗風固沙中擔任主角的樹種,越是在風沙肆虐、干旱少雨的惡劣環境下,越是長得郁郁蔥蔥。”林場場長陳明川長期奮斗在治沙第一線,對此很是了解。
“天降二指雨,溝起一丈洪。”“人迷眼,馬失蹄,白天點燈不稀奇。”這是赤峰市以前生態環境惡劣的真實寫照。據當地老人回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民種地老被沙壓,最后隻能是“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他們還記得,那些年早上一覺醒來,沙子就從窗口涌進來,一直堆到了炕中間,有的戶子甚至黃牛順著沙坨上了房頂踩塌了房。1981年,京通鐵路剛通車不久,敖漢地段就被沙掩埋,交通中斷72小時。不得已,敖漢旗敖潤蘇莫蘇木荷也蘇勿嘎查70多戶牧民,1987年進行了舉家搬遷。
風沙無情地逼近,赤峰人不願再眼睜睜地看著郁郁蔥蔥的草原變成貧瘠的沙地,一場防沙治沙的持久戰就此展開。
面對嚴峻的現實,赤峰市開展了長期不懈、艱苦卓絕的防沙治沙工作。從組建國有林場、組織群眾大會戰,再到近5年來依托國家重點林業工程,一個個草方格壓下去,一株株草木長起來,一群群牛羊進棚圈,一座座流動沙丘被遏止,經過幾十年的治理,肆虐的風沙終於沒有了往日的猖狂。據第五次沙化和荒漠化土地監測顯示,全市沙化土地面積比1994年減少1166萬畝。
如今,在科爾沁沙地,不論是村屯裡,還是各級道路兩側,目之所及皆是正在茁壯成長的樹苗,生態建設的效益也在不斷顯現:土不下山了,水不出川了,天不揚塵了。
在沙區,人們把治沙和種樹當作一種信仰。他們的種樹時間不是以分秒記,而是以數年計。有了這樣的信心和堅持,才有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連續15年的“雙縮減”。
從播下綠色種子,到長成參天大樹,這些綠色的希望更需要守護者。在不斷深化國有林區、國有林場改革進程中,60多年伐木史的終止,開啟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新變革。
樹不砍了,日子怎麼過?地處大興安嶺林區腹地的阿爾山市深入挖掘林俗文化,做好林業旅游文章,林業工人“放下斧頭當導游,奔向小康不用愁”。
“好生態是旅游的生命線。我們變砍樹為看樹,就是為了請游客來‘品樹’。盡管目前旅游發展步子走得不算快,但方向找對了。”興安盟阿爾山市白狼鎮黨委書記於季方說。
顯然,轉型發展中的林區經濟蒸蒸日上,森林生態得到迅速恢復,成為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綠色寶庫。據全國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內蒙古森林面積達到3.73億畝,居全國第一位,森林覆蓋率達到21.03%,提高1.03個百分點。
綠色,既是內蒙古大地的美麗容顏,又是它的精神內核。自強不息的內蒙古人堅信: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內蒙古的責任和潛力,要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進一步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探尋生態與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過去動物吃不飽,幾乎絕跡了,現在林子裡的鳥、兔子、野雞、狐狸多得很。在林子裡走走,聽聽鳥叫,真是說不出的暢快。”在毛烏素沙地的“玉珍生態園”裡,鄂爾多斯的“治沙英雄”殷玉珍爽朗地笑著說。
而位於庫布其沙漠的鄂爾多斯杭錦旗道圖嘎查七社,20多年前王連斌一家為躲避沙害被迫外遷。當時,七社的20多戶人家搬走了近一半。兩年前,他和老伴又返回了家鄉。“當年流沙快把村子佔了。”他笑著說,“現在,沙子上長滿了樹啊草啊還有庄稼,沙子再也刮不起來了。”隨著外遷人員陸續回歸,七社村民也增加到了30多戶。
監測數據顯示,近3年鄂爾多斯的降水量都在350毫米左右,較前些年明顯增多,沙塵天氣基本消失。
從滿眼黃沙的不毛之地到郁郁蔥蔥的綠色屏障,這不僅僅是一筆經濟賬,更是一筆多贏的生態賬。視綠色為底色和價值的內蒙古人深知,內蒙古最大的潛力在於生態,在生態保護大格局之下,還須走出發展新棋。
錫林郭勒草原上,許多人是廷·巴特爾的“粉絲”,因為這位扎根草原數十年的知青,總能以先進的理念、大膽的創新,影響和帶動著身邊的人們,不斷追尋著發展和保護之間的平衡。
“我家有草場5926畝,按草畜平衡要求可以養牛103頭,我隻養了55頭,今年再減5頭,給野生動物讓讓路。”廷·巴特爾家住阿巴嘎旗的薩如拉圖亞嘎查,他曾將一片鹽鹼地改良為優質牧場,現在又響應自治區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號召調整種養結構。
他打開電腦,向記者展示在自家牧場拍攝的視頻《沙地中的花》《小狐狸出窩了》《起飛的天鵝》……“現在草場上有270多種植物、上百種野生動物。”他言語中透著自豪。
除了錫林郭勒草原,我區還有呼倫貝爾、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特五大草原,這使內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區域佔到了中國草場面積的35%以上,是全國最為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之一。
為了保護內蒙古大草原,目前,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已經啟動,全區有10.2億畝可利用草原納入補獎機制范圍,其中禁牧休牧4.05億畝、草畜平衡6.15億畝,每年獲得國家草原補獎資金逾45億元。
內蒙古人還知道,內蒙古最大的責任也在於生態,發展浪潮前,絕對不能頭腦發熱失守底線。
幾年前,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橋鎮裡8家金礦,遍地生產煙花,腰包鼓了,經濟繁榮了,丟失的是秀美的風光和清新的空氣。西橋鎮在一片質疑聲中幡然醒悟:從2015年開始,堅決對金礦開發和煙花生產按下停止鍵,全力發展設施農業和休閑旅游業。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而今,西橋鎮的美麗鄉村,正成為游客造訪的熱門景點。
從拼資源轉向拼環境,把綠色發展理念深植大地,讓越來越多像西橋鎮一樣的小村小鎮嘗到了甜頭。事實証明,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二者並不是矛盾對立的,也是可以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隻要我們找到兩者之間的“最大公約數”,並以此支點,走出一條自然形態、產業形態和社會形態“三位一體”和諧發展的新路子。
構建刻度精准的生態標尺
“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在身內,量得又量失。”建設生態文明,事關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構建一個刻度精准的生態標尺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提出的“內蒙古要大膽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要求,努力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陸續發布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措施。
自2014年啟動實施《關於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改革的意見》至今,我區已出台37項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成果,60%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紅線保護,10.2億畝草場納入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102個國有林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為切實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起到了重要作用。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實施,不是印在紙上、挂在牆上,而是要讓綠色生態“新標尺”切實成為領導干部銘記於心的行為規范。
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就是要給領導干部念“緊箍咒”,促使其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堅定不移地走綠色富區、綠色惠民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目前,我區出台了《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明確84項追責行為。
走好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這步棋,關乎長遠發展。隻有以改革的硬約束管住領導干部,才能順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執著的生態堅守,讓我區生態報表成績斐然: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先行開展森林和濕地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工作, 3個林場2014年森林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已經完成﹔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實施自治區主題功能區規劃,全面推進生態紅線劃定工作,26個旗縣(市)開展了基本草原紅線劃定試點,實施了水功能區分級分類管理﹔已經劃定林業生態“四條紅線”和8.8億畝基本草原紅線,水資源“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分解到盟市、旗縣,基本完成83個旗縣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全面推進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推動淘汰落后產能……
如今,藍天白雲輝映相伴,城鎮鄉村綠色環繞,江河湖泊清波交響。守住生態底線,堅持美麗與發展共贏,已浸融在內蒙古人的血液裡、骨子裡,體現在高屋建瓴的決策中、實踐中。可以說,在“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緊要關頭,內蒙古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動詮釋了以綠增色、以綠生財、以綠造福、以綠添富的發展理念。
目標已經明確,步伐必須堅定。十九大召開在即,我區將在綠水青山間定調發展底色,走好綠色發展之路,使內蒙古的草原林海、沙漠雪原、湖泊濕地成為聚寶盆,讓內蒙古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更開心。(記者 施佳麗)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