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14日14:15 來源:青海日報
當地村民在“花海農庄”,拔草、栽植、更換花種……忙得不亦樂乎。記者 林玟均 實習生 桑軍 攝
大通老爺山腳下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村子“花海農庄”——邊麻溝村。
過去的邊麻溝村和現在的邊麻溝村都很“聞名”,但今昔卻有本質的區別,以前是因落后而聞名,現在卻因花香四溢而聞名。邊麻溝村在兩三年時間裡,實現了由落后變先進、由先進向前進的華麗“蝶變”,讓村民過上了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好日子。
幸福像花兒一樣綻放。今天的花海邊麻已經成為全省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的典范,走出了一條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個山大溝深、土地貧瘠、靠天吃飯的窮山村,是如何變成如今城裡人爭相前往、村裡人相繼返鄉創業的美麗鄉村?
“蝶變”從何而來?讓我們走進邊麻溝村尋找答案。
無限風光在花海
邊麻溝,源於過去這裡滿山遍野的長滿了一種叫邊麻草的植物而得名。
今天,邊麻溝卻因各色鮮花綻滿荒山,“花海農庄”人旺、財旺、精神旺而聞名。
無限風光在花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名副其實。
9月4日,陰雨連綿中,我們驅車前往花海農庄。車子越往上走,海拔越高,路兩旁的花灌木郁郁蔥蔥、生機盎然,一家家挂著燈籠、豎著廣告牌的農家院整齊劃一的排列在路邊。遠處的山坡上,集中連片盛開的各色鮮花,在茂密森林的映襯下格外顯眼。
由於是雨天,東西部合作項目的南京市對口支援西寧市,邊麻溝和東至溝美麗鄉村規劃項目——打造青海省首個美麗鄉村示范點項目正在進行中。幾十台挖掘機、幾百名施工人員一同作業,搭高檔木屋、砌院牆、鋪水泥……忙亂而有序……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苦干實干,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緊張氛圍。
這是我們第二次走進邊麻溝,眼前一切,依舊可以用“熱火朝天”來形容。
如同去年,慕名而來,拔草、種花,平整道路、美化村庄、開門迎客……邊麻印象:熱火朝天、如火如荼。
這裡,雲杉、楊柳、丁香、榆葉梅、紅刺玫郁郁蔥蔥,薰衣草、牽牛花、波斯菊……萬紫千紅,心形拱門、風車長廊、亭台樓閣頗具匠心。
這裡,群山環抱,源於良好的生態資源,打造鄉村旅游景區,昔日貧窮閉塞的小山村破繭成蝶,成為游人如織的“花海農庄”。
“站好了,來我給你拍一張。”站在心形拱門前,海東市樂都區碾伯鎮的劉海霞一邊忙著拍照,一邊不停贊嘆,“這趟真的沒白來,你瞧,山坡上,滿是鮮花的世界,眼前的美景讓人沉醉。早在去年,就聽朋友們說起邊麻的花海,今天專門約了朋友,帶上家人來看花,的確名不虛傳。”
荒山變花海,改變的不僅僅是環境
提起花海,當地的村民都會有這樣的共識,眼前的美景似乎是一場夢,但卻源於一次“偶然”。
邊麻溝村是朔北藏族鄉最遠的一個少數民族聚集村,平均海拔2800米,全村162戶612人,人均耕地僅0.13公頃,屬純腦山村庄。這裡山大溝深,氣候條件惡劣,說不上媳婦,光杆兒扎堆,即便有外村姑娘嫁進來,看著死氣沉沉,毫無希望的村子,不上兩年又都離開了。
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說:“守著每畝地最多100元的收入,有時甚至入不敷出,村裡的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隻有一些留守婦女、老人、兒童,日子過得苦啊。”
2014年的一個夏天,村裡來了幾名韓國游客,鑽進林子裡,拿著照相機拍個不停。李培東和村干部開始重新看這個村庄,遠處有山、近處有林,風光確實好。李培東說,這一偶然,如同打開了一扇窗,一扇光明之窗,我們開始盤算著要怎樣吃“鄉村旅游”這塊蛋糕。
說干就干,依靠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資源,把鄉村旅游納入鄉村發展的整體布局中,發揮老爺山——鷂子溝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優勢,依托邊麻溝優美的自然風光,創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濟,注重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鄉村旅游扶貧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結合,以土地、資金、扶貧資金三種入股形式籌措“花海”建設資金的發展路子。
2015年,以村民入股形式流轉土地40公頃 ,種植花灌木20公頃﹔栽植了15公頃的福祿考、地被石竹、荷蘭菊、美國紫苑等各色花卉,將山坡鋪成了花的海洋。
一時間,旅游人數呈井噴式增長,去年游客量超過30萬人次,門票收入140余萬元的基礎上,今年游客量達50余萬人次,門票等收入近300萬元,並帶動了40多戶農家樂、住宿等相關產業發展。解決周邊村庄100余剩余勞動力到花海務工,每天每人增收70元。同時,帶動周邊東至溝、花科庄等村興起了鄉村旅游。
去年底,全村10戶、2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貧困戶仲尕文每天從7時到19時,一直在景區工作,中午景區還管一頓飯。仲尕文說,一年從3月至11月,9個月時間在景區上班,月工資2400元,比起以前土裡刨食,簡直天上地下。仲尕文笑著說,我們現在和城裡人一樣,打卡上班。除了工資性收入,今年底我還會有土地流轉收入、貧困資金入股分紅。李培東補充說,還有村裡爭取到的國家配套項目資金,資產量化到每一個人后的資產收益。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芳齊芳春滿園。花海農庄的成功運營帶給邊麻溝村及周邊村庄農民好事連連,喜事不斷。朔北藏族鄉黨委副書記趙統雲說,花海的形成,將邊麻溝村變成集農家觀光、農家餐飲、農家住宿為一體的一整套旅游產業鏈。最終實現政府主導,多元投入,農戶受益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對加快農牧民群眾的致富步伐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據不完全統計,花海農庄的成功運營,輻射帶動農戶增收達350余萬元。
這是一條可復制推廣的綠色發展之路
行走在邊麻溝村,不時看到村民,或忙碌於農家樂,或在“花海農庄”從事除草、栽植、澆水、衛生保潔、治安……或忙於經營特色小吃攤,幾乎每家每戶都參與到“花海”建設中,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全村戶戶翻新房、家家有營生,僅大小車輛60多輛,逢年過節,村民還自發組織文藝表演……如今,村裡沒閑人,都攢著勁加油干﹔鄉親們生活好了,精神也足了,村裡的單身漢娶上了媳婦﹔在這個多民族聚居的村子裡,大家團結一心,互幫互助,共同發展。
村民阿來壽與妻子馬小紅原本在西寧打工,看到家鄉的變化后,回鄉創業,開起了村裡首家清真農家院——燕燕農家院。今年僅7、8兩個月連本帶利收入達6萬多元。馬小紅說,下一步還想擴大規模,有了花海,相信今后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村民鄭元寶經營的灶寶農家樂2個月收入高達14萬元。拿鄭元寶自己的話說,這放以前,想都不敢想。而這一切離不開村干部的支持和引導。
今天,“花海”在邊麻溝村民的心裡是全部,是期許。而在他們心裡最大的依賴是村干部、村“兩委”班子。
趙統雲說,邊麻溝的成功運營得益於村“兩委”班子的團結拼搏,奮發有為,“兩委”班子在建設中貫徹民主集中制,民主協商、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基層組織戰斗堡壘堅強,“領頭雁”作用明顯。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主動將個人多年勞動所得投入到村集體經濟中,踐行“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助力農村發展。在實踐中將各行各業致富能手,創業能人選拔到村“兩委”成員中不失為一種帶領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
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命運。“突出群眾建設美麗幸福家園的主體地位,激發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是花海農庄獲得成功的重要基礎。”採訪中李培東一再表示,隻有引導村民轉變落后的思想觀念,積極投身到開發建設中來,才能實現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在邊麻溝村“花海”建設中,我們看到,村兩委調動了全村群眾廣泛參與,土地流轉、資金入股,產業工人,個體戶經營、農家樂等等與每一個村民息息相關,大家牢牢地被“花海”凝聚在一起,共贏發展。
挖掘特色,找准致富門路是農村增收的重要方法。在邊麻溝村,花海農庄已累計投資2000萬元,涉及全村農戶。下一步正在努力實施旅游資源開發的整體規劃和布局,延伸產業鏈,打造新景點,開拓新市場,豎起綠色發展的標杆,打響特色旅游的品牌。
做足“農”字文章,進農家院、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房、購農家物、享農家樂,發揮農村優勢,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購娛”要素,在達到游客賞心悅目的同時,農民錢包越加鼓……這一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大項目,將使邊麻溝村打造成農村轉型發展的領頭羊。
昔日“貧困山村”,今日“鮮花爛漫”。細枝末節的採訪中,我們也找到了邊麻溝村“蝶變”動力,那就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打造集生態觀光、徒步康養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樣板,帶動周邊發展全域旅游,努力打造綠色發展的樣板,建設像花兒一樣的幸福生活。
兩年多的生動實踐,我們深深體會到,邊麻溝村加快推進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步伐,持續改善旅游環境和形象,走出了一條可復制推廣的綠色發展之路。(記者 林玟均 實習生 桑 軍)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