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2016年07月11日09:32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珠江畔,二沙島,廣東星海音樂廳臨江而立,似一架撐起蓋面的鋼琴。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音樂家冼星海揚手指揮的雕塑,挺立在這個以他名字命名的音樂廳外。
一部《黃河大合唱》,寫於中華民族抗戰救亡的關鍵時刻,激蕩著曾經的時代最強音。
“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周恩來聽聞此曲后的贊譽,成為冼星海40年短暫而偉大人生的注腳。
冼星海祖籍廣東番禺,1905年生於澳門。酷愛音樂的少年冼星海,刻苦鑽研音樂,演奏小提琴和單簧管,享有“南國簫手”的美譽。他先后在廣州嶺南大學、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上海“國立音樂院”半工半讀。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參加學潮而被迫退學,於當年冬天啟程前往巴黎求學。巴黎寒冷的冬夜,青年冼星海在門窗破裂的一間七樓斗室裡,點燈寫作,借風述懷,寫下三重奏《風》。此曲經電台播出引發關注,冼星海因而結識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隨后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成為杜卡斯的學生。
“1935年冼星海回到了上海,剛開始以教別人拉小提琴和為一些電影創作音樂為生,后來他加入了上海演劇第二大隊,並跟隨這個大隊到全中國的各個地方去宣傳抗日思想。”在位於廣州番禺的冼星海紀念館裡,講解員朱婉霞無數次向參觀者講起。
在武漢組織群眾歌詠活動時,冼星海見到延安來的青年,發現他們“非常刻苦、有朝氣、有熱情”,深受感染。正當他在打聽延安情況時,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寄來音樂系全體師生簽名給他的聘書。他決定去延安。
“在延安,他不僅入了黨,而且藝術創作也達到了嶄新的境界。在全延安沒有一架鋼琴的情況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創作,而且在魯藝培養出一大批音樂干部。”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說。
1939年春,延安一個寬大的窯洞裡正舉行晚會,詩人光未然一氣呵成地朗誦完新作《黃河吟》。冼星海聽罷,激動不已地說要為詩譜寫成“中國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精心的准備后,冼星海6天完成《黃河大合唱》八首歌曲,並指揮魯藝學員反復排練。
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一周年紀念音樂晚會上,冼星海指揮100余人的魯藝合唱團,成功地演出了《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不僅受到延安軍民廣泛的贊揚和歡迎,並迅速傳播到包括國統區在內的各個戰區,進而蜚聲海外。
受中共中央委托,冼星海離開延安前往莫斯科,為完成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后期制作與配樂工作。然而,突然爆發的蘇德戰爭,讓他進退維谷。受困在蒙古和蘇聯期間,他疾病纏身,卻筆耕不輟,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神聖之戰交響樂》等作品。1945年,因病重他被送往莫斯科治療,病榻上完成最后一部作品《中國狂想曲》后,病逝他鄉。
在冼星海紀念館旁,一個合唱廣場背靠小山坡,音樂家生前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在這裡響起: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