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李保國精神內核解析(二)
2016年06月28日10:09 來源:河北日報數字報 手機看新聞
有人說,大學教授就是坐擁書城“之乎者也”,或者窗前月下淺吟低唱,而他,卻把自己變成農民,“臉龐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塵土、兩腳泥巴,扎在人堆裡,和農民沒啥兩樣”﹔
有人說,研究是書齋裡的學問,成果是等身的著作,而他,卻醉心於荒山禿嶺之間叩石墾壤,在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農民剪枝、疏果,把最好的論文寫在了太行山上﹔
有人說,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是換取個人財富的最好籌碼,而他,卻將幾十項先進技術拱手相送,從沒有要過農民一分錢,更沒有拿過任何公司的股份……
李保國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精神境界,告訴人們什麼才是優秀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和責任、作為和擔當。
我們走進巍巍太行,在山山水水、溝溝壑壑間仔細探尋那個“農民教授”李保國,苦苦思索“為什麼是李保國?”
(一)
讀萬卷書,所學何事?
——“干點自己喜歡的事,干成點有益於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的事,什麼時候想起來,也是值得驕傲的。”
——“我是科技工作者,我要考慮的是怎麼把廣大農民從這種貧苦生活中解放出來。”
——“我想做有意義的大事,不想圍繞著小事轉悠,當然我眼裡大事小事的區別可能跟別人不太一樣。”
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李保國用語言更用行動作出這樣的回答。
沒有什麼比人生道路的選擇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情懷,也沒什麼比價值追求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境界。
1981年3月,剛剛大學畢業留校任教20多天的李保國就來到了邢台縣前南峪,並在這裡扎根。從此,他35年不停地奔波在太行山深處,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禿嶺變成了綠水青山﹔用責任和擔當,讓貧窮困苦成為過去,讓富裕文明變成現實,並和全省許多科技工作者一起,走出了影響深遠的“太行山道路”。
為什麼好不容易跳出了農村,卻又回到山溝?為什麼剛剛成為大學教師,卻又做回“農民”?
“個人利益服從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利益。” “我學的東西,就農村用得著,不到農村我學這個還有什麼意義?”“我是農民的兒子,見不得老百姓窮。”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千百年來,正是基於這種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無數優秀知識分子埋頭苦干,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1931年,驚聞“9·18”事變的錢偉長在被清華大學錄取的第二天,決定棄文從理,立志將來制造飛機、大炮、坦克,抗外侮、雪國恥﹔
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初期,為承擔起求亡圖存、振興中華的責任,數萬名知識分子奔向延安,匯聚成浩浩蕩蕩的“聖地洪流”﹔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一批又一批優秀大學畢業生高唱著這首歌,志願到祖國西部奉獻青春,到基層一線建功立業……
不同的歷史時期,賦予知識分子不同的使命﹔不同時期的優秀知識分子,都以擔當歷史使命來體現自己的家國情懷。
今天,當全新的歷史使命擺在面前,廣大知識分子隻有像李保國一樣,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至上,擺脫“躲進小樓”的“小我”,追求“天下為公”的“大我”,將自己的人生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洪流,把聰明才智奉獻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使命,才能守正道、持公義,讓知識閃光,讓自己優秀。
(二)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所有的優秀知識分子,無不把實際應用作為學習的根本目的,無不把經世濟民作為知識的最終用途,無不把自己的學習、專業、研究同時代的命題、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的需要緊密相連。
錢偉長說:“我沒有專業,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我根據祖國的需要,改換了二十多種專業。”
李保國說:“農民群眾脫貧致富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
35年扎根太行,李保國因時、因勢、因需,在研究上不斷“跨界”,在專業上不斷“反串”——
大學時學的是蠶桑,到太行山后開始學山區治理﹔
解決了山區治理的難題,已經是博士生導師的他,又實打實地拿了個經濟林博士學位。
在前南峪造林時,他研究土壤、徑流、氣候﹔
在富崗種蘋果時,他研究昆虫、肥料和標准化生產。
當山區“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成為現實的需要,他是葫蘆峪“大園區、小業主”園區經營機制的設計者,是我國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領路人﹔
當規模和品牌效應成為農副產品贏得競爭、提升效益的必然選擇,他又成了核桃技術創新聯盟和蘋果技術創新聯盟兩大產業聯盟的理事長……
“跨界不怕,什麼東西都是該學就學。”“該學就學”,李保國用簡簡單單四個字,生動地詮釋出學以致用的治學准則﹔
和大山、農民、實踐無縫隙結合,李保國用35年的時間,深刻說明什麼樣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知識,知識分子怎樣才能學以致用、經世濟民。
“有什麼辦法使這種僅有書本知識的人變成名副其實的知識分子呢?唯一的辦法就是使他們參加到實際工作中去,變為實際工作者,使從事理論工作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實際問題。”
“我的知識面非常寬,從生態的、土壤的、肥料的、栽培的、生理的,一直到分子生物學的﹔從宏觀到微觀,從單項技術到宏觀產業設計,我都懂。”投身科研生產35年,李保國成了這樣一位“通才”——知識分子特別是從事應用科學研究的知識分子要學有用之識、成有用之才,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實際工作中去,因為那裡跳動著時代的脈搏,最能告訴你“該學習什麼”。
“兩聚”造林理論、太行山生態林業建設技術、山區高效綜合治理工程技術體系、山區特色優勢林果產業化技術體系、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技術、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技術、綠色核桃配套栽培技術……扎根太行35年,李保國取得了一項又一項全新的科研成果——知識分子要勇立潮頭、引領創新,必須秉持求真務實的精神,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因為那裡集中體現著發展的要求、前進中的問題,最能告訴你“該研究什麼”。
打造了“富崗”蘋果、“綠嶺”核桃等全國知名品牌﹔前南峪被譽為太行山區一顆璀璨的明珠,獲得聯合國“全球環境保護五百佳”提名獎﹔讓140萬畝荒山披綠,使山區增收28.5億元,幫10萬農民脫貧……一心科技扶貧35年,李保國讓科技真正成為了“大自然和人類的福音”。——要讓知識服務於發展、造福於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知識分子就必須做真正的實際工作者,因為隻有讓廣大群眾掌握,理論才能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
(三)
擁有知識讓人羨慕,擁有美德讓人尊重,同時擁有知識和美德則讓人信服和愛戴。
為什麼生前百姓親他、靠他、依賴他﹔身后百姓想他、疼他、緬懷他?“我懂科技,又不圖掙他們的錢,就是要幫他們富起來——我腳底下有根。”
“我腳底下有根”,這“根”來自於無私——不計個人名利得失,不求任何物質回報﹔來自於奉獻——吃得了苦、受得了累,忍得了別離、舍得下親情,獻得了青春甚至生命。
了解一個人的道德情操,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追隨時間的腳步,看他的美德善行表現於一時一事,還是貫穿於一生一世——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李保國和愛人一起研究“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了方便工作,他把岳母和兒子一起接到了沒水沒電的大山裡,一住就是4年:兒子哭著喊著要回市裡上幼兒園,他們狠著心把孩子硬拽下車﹔一個炸山造林的炮眼沒響,李保國獨自一人走出掩體,拆除引信……
1996年,李保國帶著鋪蓋卷來到遭受嚴重水災的內丘縣崗底村,面對群眾對剪枝技術的質疑,他說:“明年果樹如果掙了錢是大家的,如果損失了,算我的。”為了推廣“套袋”技術,他自掏腰包購買了十六萬個蘋果袋,免費送給村民用……如今,富崗蘋果成了“一個極品果兒賣到100塊錢”的金蘋果,崗底村成了人均收入三萬多元的小康村,而李保國卻“沒拿過崗底百姓一分錢”……
2007年,李保國被確診患上了疲勞性冠心病,心臟75%的血管狹窄,連心臟支架都做不了,隻能做搭橋手術。但在得知搭橋后需要臥床休養時,李保國說,臥床休養了還怎麼干事?此后,他拖著病體,在太行深處爬山下溝,在全省各地來回奔波,直至生命的盡頭——“4月1日,邢台—南和﹔4月2日,邢台—前南峪﹔4月3日,邢台—南和﹔4月4日,邢台—保定……4月8日,順平—保定……”這就是李保國今年4月份的日程表。
利之所在,惟國惟民﹔義之所在,忘我忘身。“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小鳥的翅膀如果系上黃金,就不能翱翔﹔一個知識分子如果把錢看得太重,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當年,在總結“太行山道路”時,有一位老教授曾這樣說。
“在一群人裡面,你的知識比大家多一點,隻有你把多的那一部分奉獻給大家,那才叫知識分子。”——面對“用知識賺錢”思想,有學者曾這樣定義自己心目中的知識分子。
李保國正是用“不為名來、不為利往”的淡泊,讓知識生長出有力的翅膀,飛遍太行山的溝溝壑壑,撒下綠色、文明、富裕的種子﹔正是用無我忘我、無欲無私的奉獻,讓自己始終朝著為國為民的方向一路前行,在燕趙大地上留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的高大身影和扎實足跡。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十分偉大而又十分艱巨的事業,需要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把一切力量都凝聚起來,把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為了共同的目標不懈奮斗。”“知識分子對知識、對技術掌握得比較多,對自然、對社會了解得比較深,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社會文明進步中能夠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盛夏的前南峪萬頃澄碧、果木飄香。這個李保國扎根太行的地理起點,用從“種啥都不長”到“太行山最綠的地方”的滄桑巨變,見証了一位優秀知識分子的情操、事跡和貢獻,也傳遞出激蕩人心的訊息——
創新正當其時,圓夢適得其勢,眼前正是知識分子可以大有作為的黃金時代﹔
當千千萬萬個李保國式的優秀知識分子如潮涌現,在筑夢圓夢的路上,我們就有了更加強勁的力量!(記者 安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