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一片已經挂果的繁盛棗園,一位年近70歲,曾被鄉親們說“動不動就數他那3萬塊賣棗錢”的老人笑著從自家庭院走了出來。
這位家住新疆塔裡木盆地東南部若羌縣吾塔木鄉尤勒滾艾日克村的農民名叫宋禮,如今他正在身后那座90余平方米的二層小樓中和老伴一起含飴弄孫、安享晚年。
初秋的塔裡木盆地東南緣,來自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干燥、溫熱的風依然吹拂著這裡的村庄糧田。然而,當記者走進地處沙漠邊緣的若羌縣之時,目之所及竟種滿了排列規整的棗樹,密密麻麻的紅棗果實也早已把樹枝壓彎了腰。
“找到用紅棗發家致富的招兒真是費了大勁。”親身經歷若羌紅棗發展的宋禮慨嘆,為了取到這本塔裡木東南緣的致富真經,若羌人付出的不僅僅是20多年的荏苒光陰。
上世紀70年代末,宋禮和周圍農戶一樣,種植蘋果、桃子、石榴等水果,然而由於若羌彼時風沙災害嚴重,一年下來幾乎沒有什麼收成,年均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到了90年代,小麥、玉米、棉花成為主要耕種作物,收入稍有好轉,但年均也隻有3000元左右。
“從水果到糧食,我們啥沒種過。”若羌縣林業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張文新提起這些往事就眉頭緊鎖。張文新說,那時因認為若羌氣候條件與吐魯番相似,引進無核葡萄進行試種。可3年不到,嚴重的風沙加上惡劣的運輸條件,無核葡萄的推廣宣告失敗。“后來又效仿和田種桑養蠶,弄了3年也沒成功。”
1988年,若羌從外地調進的4.25萬株紅棗苗僅存活2657株,存活率僅為6.64%。1989年,若羌縣委組織干部、技術員到敦煌、臨澤等地區參觀學習,管理、種植方式日趨成熟,可回到若羌,推廣還是成問題。
“棗樹3年開花挂果,5年才開始上產量,還要保成活,學嫁接,沒有人敢再花四五年的時間去等了。”宋禮說,大伙有較大的抵觸情緒。
時任鐵干裡克鄉副鄉長的張文新說:“我們知道隻要科學種植、管理,紅棗一定行的!”1999年,頂著鄉親們“苗子再不活,你們就負全責”的壓力,若羌縣打響了大面積種植紅棗的“戰役”。年底,不僅全縣50萬株樹苗最終達到72%的成活率,之后的收益也漸入佳境。
“有點坐不住了,感覺種紅棗也許能行。”2002年,宋禮也開始在自家地裡大面積種起紅棗。2005年,棗樹挂果豐收,宋禮在鄰居們的矚目中得到了那筆“動不動就數”的3萬元。
“沒見過這麼多錢啊!每天就揣著這些錢下地干活,休息的時候就拿出來數,一天數好幾遍。”說到這,老人抹了抹早已濕潤的眼睛,“有鄰居看到我種紅棗賺錢了,一邊嘴上說著風涼話,一邊也開始琢磨著買樹苗種紅棗哩。”
自此,若羌紅棗產業一發不可收拾。每到9月,全國各地收棗的客商便雲集若羌,賓館、飯店全部爆滿,路兩邊遠遠望去紅紅的一片全是正在晾晒的紅棗。“收棗的時候我家院子裡站著3個客商,比著出價,半個月就能把所有紅棗賣光。”
同樣“坐不住了”的是分布在塔裡木盆地的處處綠洲。北邊的阿克蘇,西邊的喀什、莎車,南邊的和田,以及若羌縣所在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其他縣鄉,面對火紅的紅棗行情,各地州紛紛前來取經,然后各自在自己的綠洲裡廣泛種植,根據自己的地理區位氣候條件篩選合適品種,研究因地制宜的種植技術。
目前,新疆紅棗種植面積突破650萬畝,佔全國總種植面積的近三分之一,盛果期產量已經佔到全國總產一半以上。紅棗產業的發展,至少使塔裡木盆地上百萬戶的農戶受益,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在若羌,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2年的2612.3元增加到2014年的26500元,連續六年蟬聯西部十二省區首位,紅棗貢獻了其中一半的收益。
“回頭看這些年,紅棗讓大伙生活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去年,宋禮同幾個老鄉去西藏旅游了一番。撫摸著園中已經一人多高的棗樹,望著這片曾經貧窮如今富裕的土地,宋禮說,他知道往后的日子一定也會越來越好。(記者吳丹妮)
相關專題 |
· 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