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白娟 王川 丹增平措
汪巍 攝
18年前,大部分人對川藏公路還很陌生,雖然向往它的“美”,卻更懼其“險”。而現在,隨著路況的改善,川藏公路成為旅游愛好者的探險觀光公路。當無數背包客、自駕游愛好者、騎行者甚至輪滑愛好者行走在這條公路上,親身體驗了它的壯美與奇險之后,也逐漸認識和了解了這條公路最艱險路段的守護者、游客的“守護神”——武警交通二支隊官兵。原解放軍基建工程兵852大隊退役老兵黃遠林,在重走川藏線、祭奠緬懷戰友后,百感交集、感慨萬千:“40多年過去了,沒想到我又找到了我們的接班人,找到了十八軍的傳人。”
“這是我在中國西藏波密親身經歷的事,它體現了中國武警堅韌不拔、不怕吃苦的精神。他們默默保護我們,將我們及其他受困車輛送出泥石流,讓我們順利駛向拉薩……向中國武警表達我們最誠摯的謝意和敬意。”這是新加坡人蔡玉祥代表旅行團寫給中國駐新加坡大使張小康的一封信。
2007年7月8日,剛到西藏的第一天,蔡玉祥一行乘坐的車子就遇上突發泥石流,被堵在半路,不知該何去何從。就在這時,原武警交通四支隊官兵(后更名為武警交通二支隊)潘鐵牛及朱龍生和張焱聞訊趕來。他們與司機稍加溝通后,用推土機將路中間的泥漿及石堆鏟開,開辟出一條較平坦的泥路,並在前面帶路,領著旅行團車輛前進。途中由於司機經驗不足,車輛陷在泥漿中動彈不得,大量的泥漿夾帶著石頭與洪水不斷沖擊著車輛,泥水逐漸涌入車廂,車內的乘客驚恐不已。潘鐵牛看情形不對,將推土機倒回來,准備用鋼索將車子從泥石流中拉出來。面對被泥石流淹沒了三分之一的車子,潘鐵牛兩次走進泥漿才找到車子上的挂鉤,最終用鋼索將車子拖出泥石流。在冰冷的泥石流中浸泡了近1個小時,潘鐵牛凍得幾乎站立不住。脫險后的新加坡游客拿出現金表示感謝,被官兵們斷然拒絕。
“感謝!”“謝謝!”幾個游客拿出筆在紙上寫出了這樣的字眼,貼在車窗上,與護路官兵揮淚道別。隔日,新加坡游客在回程中經過同一事發地點,看到潘鐵牛和其他官兵仍在那裡守護過往車輛。
2011年3月,扎(木)墨(脫)公路沿線暴發特大雪災,幾百名施工人員被困,生死不明。接到救援命令后,武警交通二支隊官兵緊急出動。九中隊戰士曹星還記得,那天,鋪天蓋地的大雪把地面掩蓋得嚴嚴實實,隻看見白茫茫一片。從扎木鎮到嘎隆拉隧道入口的24公裡,都是踩在沒膝深的積雪裡,加上是負重前行,每走一段他覺得都需要使出全身的力氣。
進入嘎隆拉隧道后曹星鬆了口氣,可一出隧道口他就傻眼了:外面的雪更厚,而這邊的地勢比入口處陡峭得多,分不清哪裡是路,哪裡是懸崖。經過商量,曹星和戰友、向導決定沿著坡勢相對較緩的地方,依次慢慢往下滑。平時愛好散打的曹星滑在最前面,滑到一處,他突然感到腳下踩空,是個雪坑,便一個側躍,緊緊抓住旁邊的灌木才脫險。在那場大營救中,曹星第一時間抵達重災區,向外界通報了災情,使部隊成功轉移群眾496名,由於長時間在雪地中奔忙,曹星的眼睛被風雪灼成雪盲。
2010年12月的一天,然烏溝漫天大雪,氣溫降至零下20攝氏度,連機車油箱都被凍住。就在這時,川藏公路3855公裡處發生雪崩,造成道路交通中斷,20台車輛、80余名群眾被迫滯留在海拔4300多米的安久拉山。武警交通二支隊六中隊隊長張豪帶領32名官兵,攜鐵鍬、十字鎬等工具,先行徒步趕往事發地救援。急行軍7公裡趕至災害現場后,張豪安排大家以班為單位,引導車輛停往安全地帶,同時清理路面積雪,搜尋有無人員被困。在沒有機械的情況下,官兵們用鐵鍬、小推車干了起來,不少官兵的手磨起了血泡,耳朵凍得失去了知覺,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解凍的機械也隨后趕到增援。奮戰了6個小時,眼看道路即將疏通,一陣悶響,張豪迅疾吹哨高呼:“快撤,雪崩來了!”他三步並作兩步,一把推開了不遠處的戰士李龍。李龍安然無恙,張豪的左腳3個腳趾卻被砸爛了。
每次救援,官兵們都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
從2009年起,武警交通部隊就被納入國家應急救援力量體系,緊接著原武警交通四支隊機動中隊的成立,標志著西藏擁有了首支公路、橋梁、隧道、機場、港口等重要交通設施應急救援的專業力量。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底,武警交通二支隊在川藏公路上共義務維修發生故障的過往車輛6300多台次,進行車輛事故救援1970多次,救助傷病員3580多人次,部隊被過往司乘人員稱作川藏線上的“守護神”,有了他們的存在,川藏線的安全暢通便多了一份保障。
圖為2011年3月,扎(木)墨(脫)公路發生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災,武警交通二支隊連續奮戰10多天,救出了所有被困人員。
截至2013年底,武警交通二支隊在川藏公路上共義務維修發生故障的過往車輛6300多台次,進行車輛事故救援1970多次,救助傷病員3580多人次,部隊被過往司乘人員稱作川藏線上的“守護神”。
相關專題 |
· 2014·網絡媒體“兩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