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創新是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原動力。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江蘇的做法正符合這樣的要求。開展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工作一年來,江蘇科技創新潛力進一步釋放。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達2.42%,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人才綜合競爭力、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和區域創新能力均位居全國前列。日前,記者就如何推進科技創新與江蘇省省長李學勇代表進行了深入對話。
記者:江蘇在推進科技創新方面有哪些經驗和做法?
李學勇:推進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江蘇重點抓住六個方面的工作:以科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強協同創新、優化區域創新布局、加強人才支撐以及營造創新環境。在實施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是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
記者:如何保障企業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
李學勇:首先,江蘇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為抓手,著力將創新資源引入企業,將技術研發機構建在企業,將科技服務覆蓋到企業,將創新政策落實到企業,引導支持企業增強創新能力。去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到85%,企業專利授權量佔全省的比重達到72.1%。
其次是加強知識產權強省建設。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后,要想維護公平的競爭環境,知識產權建設就格外重要。早在2009年,江蘇就頒布實施了《江蘇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成為全國唯一的創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示范的省份。如今,江蘇已建起一張以政府公共服務為主,市場化知識產權信息、托管、評估、運營等新興服務機構為輔的知識產權“立體防護網”。
最后是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完善風險投資機制。江蘇推動科技和金融結合,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例如積極為企業作信用擔保,與社會資本共同承擔投資風險,降低貸款利率、縮短審貸時間、擴大知識產權抵押范圍等。目前,全省創投機構數超過450家,管理資金規模達1500億元。
記者: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能否推動傳統產業向朝陽產業轉變?
李學勇:一定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企業是創新主體,掌握了一流技術,傳統產業也可以變為朝陽產業”。蘇北地區傳統產業比重較大,近年來,在推進傳統產業升級的進程中,我省提出“將創新驅動戰略向蘇北縱深推進”,並啟動實施“蘇北科技與人才支撐工程”,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支持傳統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促進傳統產業向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攀升。
記者:江蘇科教人才資源比較豐富,如何發揮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李學勇: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是科技新突破、發展新途徑的引領者和開拓者。我們一方面積極建設“國家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省級科技產業園”、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以環境聚人氣﹔另一方面實施“科技鎮長團”“校企聯盟”“千人萬企”等項目建設,讓科技人才助推經濟轉型。去年,全省從事科技活動人員已達108萬人,其中研究與發展人員就有61萬人,佔56.5%。實踐証明,高層次人才已成為江蘇創新型經濟發展的強大“智慧引擎”。(記者 鄭晉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