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

图片
 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從“包產到戶”到“土地流轉”——沂蒙山走筆

2013年11月25日18:08   來源:新華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從“包產到戶”到“土地流轉”——沂蒙山走筆

“土地流轉是大方向。大片經營不僅適於機械化,還能騰出勞動力,從事務工提高收入。”聊起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68歲的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諸葛鎮東河西村村支書魏增玉向記者表示,他非常贊同其中有關土地流轉的政策。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農村陸續推行“包產到戶”,大大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激發了農村生產力,農民溫飽問題逐步解決。

對“包產到戶”依然印象深刻的魏增玉表示,如果說“包產到戶”解決了農村溫飽問題,那麼土地流轉將有助於農民增收致富。

他告訴記者,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出現了“萬元戶”,那時已經很了不起了,可現在村子裡“十萬元戶不是戶”。河西村小貨車和農用車不算,光小轎車就有幾十輛。

在今天的沂蒙山老區,記者採訪發現,雖然農村中上年紀的人依然懷有濃厚的土地和耕作情結,但年青一代多數進城務工,種地已不再是農村“80后”“90后”最熱衷的選擇。而與此同時,不少城裡人卻希望在農村擁有一塊地,期盼著閑暇時可以體驗一把農耕生活的新鮮。

一些基層干部群眾認為,“包產到戶”早期的確解放了生產力,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分散經營的土地既影響效率還不便於現代化,進一步增產增收難度太大了。

蒙陰縣農工辦主任王銘軍說,過去“一家一戶一條壟”的生產模式不僅產出低,而且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小農經營遠不如農業大戶具備更高的抗風險能力,可以說土地流轉將改變農村生產模式,激活生產要素,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從事其他產業,也符合中央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政策目標。

王銘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農民收支賬:一畝地一年種兩茬,一茬玉米一茬小麥,收入1600元左右,但刨除化肥等生產資料及人工支出,每年一畝地淨收入不足1000元﹔土地流轉后,按每個農民外出務工300天、每天收入60元計算,一年務工收入可高18000元。

平邑縣溫水鎮人大主席劉懷寶在鄉鎮工作了26年,他說,流轉后土地更為集中,可以更好地實現農業現代化、規模化,農業效益也將更大。記者了解到,溫水鎮已經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下一步將有序開展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

回想起十一屆三中全會給農村帶來的變化,溫水鎮務本庄54歲的農民邵澤玉笑著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前,大隊的地就二十多個勞力出工,土地承包后,勁頭一下子高了,老婆孩子都一起下地。”

這幾年,邵澤玉在吉林白山市當老板回收廢品,年收入達七八萬元,算是見過世面。見識了“外面的世界”后,邵澤玉感慨道:“我看一家一戶種自己的承包地,農民永遠富不起來,還得靠政府引導,現在土地確權,鼓勵土地流轉,感覺自己承包土地的權比過去大了。”

農業規模經營還有利於提升農民議價能力,緩解“賣難”困境。沂水縣黃山鋪鎮東上坪村村民武玉軍以種植生姜和蔬菜為主業,他非常看好土地流轉政策,也准備流轉土地擴大種植規模。“規模大了,成本會低不少,客商也願意和大戶打交道,蔬菜也好賣。”他說。

在蒙陰海潤省級現代漁業園區,坦埠鎮黨委書記莫光利告訴記者,每個魚塘佔地5畝至10畝不等,每畝土地流轉費用600元到800元不等,投產后每個魚塘年收益有望達到10萬元。

坦埠鎮下東門村64歲的公衍章將他的一畝半地流轉出來建設魚塘,每年土地流轉收入900元。談起土地流轉,公衍章有些激動:“老年人沒力氣種地,年輕人不願意種,隻有土地流轉才能提高收益,再打打零工收入就更高了。”

昔日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成為革新的推動力。而今的沂蒙山老區,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后,昔日固守的田壟分界已經變成衛星定位圖上長久不變的權利,零星承包的土地在物理意義上分分合合的變化再也不會影響到農民的正當權利——這,對農村生產力的解放應該也是劃時代的。(新華網濟南11月25日電 記者吳書光、南辰、劉陽)

(責編:吳斌、程宏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