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雖然關了,但村裡積極尋找新出路,千方百計為村民增加收入,如今已經搞起了‘冷涼經濟’。”昨日,由一水兒大學生村官組成的北京市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百姓宣講團四分團來到北京同仁堂集團,向國企員工講述了各村致富的高招。
什麼是“冷涼經濟”?來自房山區蒲窪鄉的大學生村官張威在台上沒有照本宣科“擺”概念,而是結合鄉裡的實例娓娓道來。“我們村海拔800米至1200米,晝夜溫差大,一年四季的氣溫總是比山外低好幾攝氏度,大多數經濟作物都不適宜在這裡種植,但我們卻找到適宜這種環境的高附加值農作物。”他說,種植在冷涼氣候帶的農作物病虫害少,品質不易退化,是農產品優良品種的最佳繁育基地。
近年來,房山區蒲窪鄉東村因地制宜,村民們集體種植反季節草莓和林下食用菌,過去一年裡,種植這兩項農作物給全村創收200多萬元。
來自房山區竇店鎮河口村的王俊,今年剛從大學畢業,當村官還不到半年,卻對村裡的經濟發展沿革門兒清。“2007年,我們村裡成立了農業合作社,村干部帶著大家引良種,蓋大棚,發展現代農業。”王俊說,依靠集體經營,村民們一個個當上了股東,還可以定時定點地拿分紅。目前,村裡已經蓋起了約400個農業大棚,主要種植花卉和蔬菜,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了1萬元。
“農民日子過好了,村裡的風貌也變好了,大家勁往一處使,努力要把村子建成北京最美麗鄉村。”王俊信心十足地說。(記者 劉宇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