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4日09:23 来源:《工人日报》
时值金秋,瑞雪却抢先而至,巍峨的祁连山披上了淡淡的银装。
山脚下,又一条连接西部边疆与中原地区的“电力丝绸之路”正在凌空搭建。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们一线的建设者干劲倍增。”张得科是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甘3标段的项目总工,从2008年起,10年间,他和同事们一起参与了青藏、川藏、甘青联网等许多国家重点建设施工任务。在他眼里,任何工程,不管多难,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
“眼下,8根1250平方毫米的大截面导线正在凌空飞架祁连山,我们要用绿色的施工方式建设绿色的工程。” 张得科说,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提出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清晰的时间表、明确的路线图“让每一位中国人都对未来充满向往,也让我们更加注重施工中的绿色细节。”
新疆昌吉-安徽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是国家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和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重点工程,是当今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高的特高压输电项目,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6省区,线路总长3319公里。
这是继哈密南-郑州、酒泉-湖南特高压工程后,我国的第3条超远距离特高压线路,因要飞跃祁连山而备受关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一直被誉为“冰源水库”,几年前曾因生态破坏而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甘3标段项目经理郑伟说:“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施工中的每一处细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进入施工现场,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无不浸润着建设者的“绿色匠心”。进入施工现场前,会对往返道路统一规划,所有的车辆和人员都按指定路线行进,最大可能减少对所经之处表层的碾轧;施工所用的砂石料、水泥、塔材等全用彩条布衬垫,与地表完全隔离,保护地表不受二次破坏;在沙漠中施工时,塔基周围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成“草方格”,埋入沙中固定流沙;在草地施工时,把作业面能够波及的草皮分块剥离,结束后再按原样及时恢复。
记者在现场看到,所有的作业区地面全部铺设了密目网,就连施工垃圾也在隔离护栏内集中堆放并外运到固定区域处理,切实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郑伟说:“线路贯通后,我们不仅要恢复建设现场的原地貌,还要再次补种大量草籽,确保植被更茂盛。”
项目部还采用二维码扫描自动生成工程名称、照片内容、拍摄日期等关键要素和3G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现场风险和了解工程进度。同时,他们还利用无人机航拍架线的每个作业点,全过程、全方位监护动态施工,并延伸到每一个施工班组、作业现场和材料站,保障绿色施工全覆盖、无死角。
“2018年建成投运后,每年将把约660亿千瓦时风电、光电外送到东中部地区。届时,又一条连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清洁能源高速路将横贯东西,形成能源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新格局,开启特高压输电技术发展的新纪元。”抬眼望着山巅上舞动的“绿色和弦”,项目副经理谢建雄自豪地说。(记者 康劲)
相关专题 |
· 十九大专题报道 |